国考资讯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重要新闻

社会话题:不要让基层成为公务员考试的跳板

发布:2011-01-24 09:40:22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日前,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为今年的行政机关公务员考录“定调”。据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介绍,2011年将延续近年来的侧重思路,进一步加大录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力度,这个比例要达到85%;而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将达到100%。
  不得不承认,这被称做“国考”的公务员考试,其实早已超越了它自身所应该负载的那些意义和价值极限。社会对于权力的无底线膜拜,不受监督的权力背后,所附带的种种便捷、利益与地位象征,都助长着这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拥挤与热闹。这项原本只是一项普通考试的政策性变化趋势,注定会有很多人去关注,进而随之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
  按照国家公务员管理部门的分析,由于近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体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故而也带来了所谓领导机关的“三门干部”现象,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比例偏少,导致公务员队伍来源结构存在缺陷。而对应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应考人员基层工作经验的硬性要求。这种要求在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过程中被不断强调,一直到现在所看到的高达85%甚至更高的目标。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无奈,但这种无奈之举是否能够一举解决前述问题,却可能还需要稍微冷静点的分析。
  公务员考试的主体人群是应届毕业生,当然还有几年来全身心投入到公务员考试中、不考上誓不罢休的不少往届毕业生。既然选择了公务员考试这个恒定目标,那便无论政策如何变化,都恐怕没有办法真正改变他们的初衷。这也就决定了,既然“上有好者”,那就照例“下必甚焉”。基层工作经验成为参加更高级别公务员考录的硬杠杠,那么这个硬杠杠就几乎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为某种策略性工具。近几年的媒体报道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被不经意地提到,应届毕业生之所以对某项就业安排感兴趣,所真正吸引人的,从来不是宣传语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宏大描述,反而一开始就是几年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能得到某些优惠或者直接加分的承诺。朝着更高权力去的职业考生,哪怕是进入基层,也依然还是职业考生。按照这样的心态所历练来的基层工作经验,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公务员队伍的所谓“来源结构”问题,只要还有起码的客观理性,那便不能不有所疑问。
  更不要说,现在所能够得到认定的所谓“基层工作经验”,其范围的局促也一步步加深着这种利益驱动。怎么才算基层工作经验,“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这种在法律文本层面的认定,挡住了很多不在体制内“基层工作”着的青年。而且还有一些漏洞在于,有些国家机关本身没有县级以下的机构设置,从而导致招录条件可能上调到市级甚至以上的机关部门。本身对于真正的基层而言,高高在上的县衙本身已经被剥离出基层的范畴,更何况被“认定为基层”的其他更高级别机关。一边是这种不那么基层的经验被制度认可,另一边则可能存在为数众多的对田野抱有切身接触、基层到不能再基层的人群无法被认定。这虽然可以被看做是对细节的杞人忧天,但检视现实,正是这些细节在年复一年成为社会阶段性讨论的热点。
  政策制定的初衷不可谓不用心良苦,但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可能还需要由实践来做检验。而另一个担心在于,太多抱有跳板心态的基层工作者存在,对于基层工作的实际影响往往是看在眼里,却往往无法进行量化的考核。进入工作伊始就开始为更上一层楼做准备,在基层待不住,心也静不下来。需要面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基层单位以及广大农村,可能不在少数。
  当然,这可以算做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任何时候都可以这样解释,但这种无奈背后是否存在更艰涩和深远的制度难题,是否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才真正是让所谓“国考”回归本来面目的法门?基层工作无法真正吸引一个国家的青年,只有不断地向上走才能获得这个社会的某种认可,从一个侧面为社会的金字塔结构进行着背书。基层如何才能逃脱被当做跳板的命运?这是必须要未雨绸缪的问题。任何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形态,稳定而有社会认同的职业荣誉和成就感,都应当存在而且不受侵扰。在此基础之上的层级流通,才有可能具备理性。而这种理性,还需要更科学的考察方式。唯基层经验是从,可能是不得不选择的开始,但却一定不能是全部。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9 http://www.zj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3291号-2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