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工资为何不如年轻行政人员
“工作20多年的一线教师待遇,可能还不如20多岁的学校团委书记。”广东省自实行教师绩效工资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分配方案出现“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许多一线教师的感觉是,“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绩效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备受打击。
国家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贯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为此明确要求,绩效工资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并且教育部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还专门制定了指导实施意见。教师绩效工资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是什么原因让“向一线倾斜”的原则变成了“向行政人员倾斜”了呢?
国家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贯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为此明确要求,绩效工资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并且教育部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还专门制定了指导实施意见。教师绩效工资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是什么原因让“向一线倾斜”的原则变成了“向行政人员倾斜”了呢?
如果深入分析,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绩效工资偏行政再次暴露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管理行政化积弊:绩效工资分配方式和办法的制定权几乎无条件地交给了学校,实际是交给了校长或校委会。在行政绝对强势下,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不可能向一线教师倾斜。广大一线教师由于没有“官位”,且在学校决策中缺少话语权,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只能远远落后。
这种状况是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高度行政化的必然结果。在以往国家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明确不同职务职称工资标准的情况下还难以充分暴露出来,如今,国家把部分工资分配权交给了学校校长,在缺少具体有针对性地监督制约情况下,绩效分配方案偏向行政人员成为必然。
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政策变异”,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偏差,避免加深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矛盾,产生内耗。当然,只有尽快改革学校管理的高度行政化倾向,打破学校话语权的行政垄断,实行教师治校,才能让绩效分配制度回归本真。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