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被“赶走”与“留住”之间
从“赶走”到“留住”,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全村人要他留任,这不是谁动员的,更不是谁的命令,这是全村人的心愿。认识和接受一个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不解,有误会,可认识毕竟来源于实践。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久了,群众清楚地看出沈浩对小岗村是“巴心巴肝”的。夜里下雨,他担心住茅草屋的村民家里漏雨,爬起来就往村民家里跑,抱起村民的孩子往外走,鞋子陷在泥里也不去管。他常与大伙一起蹲田埂、挽裤管、卷袖子、扯嗓门、算收成、谈打算,有时还与村民“抬杠”。争完后又互相递烟,有说有笑。他与小岗人融在一起了。
干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沈浩有头脑,有办法,6年就把村民收入提高了近3倍。对这样的好书记,群众打心眼里拥护。有没有在请求沈浩留任时不打手印的呢?我听说是有的。不过,他们不打手印是因为看到沈浩长期离妻别子,不能顾家,心疼“沈浩这孩子”,才不留他的。打手印的,不打手印的,都一样地喜欢他,爱戴他。
人心是杆秤。沈浩在小岗村的前前后后告诉我们:群众拥护为民办事的好政府,热爱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还是猫鼠关系,取决于干部的所作所为。沈浩的房门从来不关,晚上睡觉也不锁,村民有急事就随时敲门,方便得很,也安全得很!
我们常说:“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源头就在田头,就在基层,就在群众中。沈浩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他的房门始终向村民敞开,群众也就容易把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想法对他说,让他解决。因此,也就不必再去上访了。事实上,小岗村多年来无一人上访,不仅难能可贵,更发人深省。有些干部不要一味埋怨有人上访,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经常“下访”?
也许有人会说,沈浩身居农村便于“下访”,殊不知沈浩也是从省城下来的。其实,方便不方便不打紧,距离远近也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像沈浩那样,从心理和情感上与群众“零距离”,有那么一股子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服务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