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专题一: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6
申论热点专题一: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6
专题综合分析
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此,我们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既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三、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制度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花大力气消除制度性障碍。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一)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二)完善规划,加强监管,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三)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治化轨道。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五、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六、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总之,摆在中国面前的唯一合理的选择就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谋求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发展模式。